网络上也不乏调侃的声音,“种一口牙相当于买了一辆宝马车”,有人晒出账单后直言,“看牙太贵,吃不起饭了。”
看牙贵,种牙难似乎已经成了口腔医疗的标签。牙科医疗“贵在哪”,此后又如何实现价格调控,成为了近几年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
从2015年至今,一共出台了14部相关涉及医疗类的中国智造规划、政策。
这也从侧面证明,国内口腔医疗的价格调整,已经不仅仅是市场层面的问题,更上升到了加速“国产化”、解决技术“卡脖子”的国家战略层面的问题。
从1月开始,多地政府开启了口腔种植体系统集中带量采购开标,进一步调控种植牙医疗服务价格。
从这次种植牙的集采,到国家对牙科器械出台的多项政策,“望牙兴叹”的现状,或许将随着行业的发展迎来改变。
中国口腔产业趋势报告显示,在全球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中,美国为1200亿美元,欧洲700亿美元,中国159亿美元。
预计 2023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 9.61 亿美金,2014 年至 2023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10.0%。
在人们对口腔健康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预计口腔医疗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这样一个千亿级的医疗市场,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
上游为耗材及器械制造商,口腔行业耗材产品种类多,主要分为低值耗材、高值耗材与设备。前者耗材市场空间较小,且竞争格局差,后者目前欧美品牌仍占主导,国产替代率较低。
下游就是各类口腔医疗服务机构,主要包括综合医院口腔科、口腔医院、私人诊所和连锁诊所四大主要类别。当前我国口腔医疗机构处于区域连锁向全国连锁过渡的阶段,整体连锁率较低。
而我们常说的牙科器械,一般指牙科医疗器械,也称为口腔器械。作为口腔医疗行业上游的一部分,牙科医疗器械是指专供在牙科学中使用的各种小型手提式工具,在国际上称为牙科器械。
牙科医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口腔手机灭菌器、拔牙钳、牙挺、牙挖器等手术器具、手动牙科器具、牙科旋转器具等等。
口腔器械与口腔耗材和口腔大型设备,三者共同构成口腔产业三大支柱。
中国口腔市场近十年整体规模远超全球口腔平均值。2019年我国口腔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078.1亿元。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2012-2019年我国口腔医疗市场保持在年同比20%以上的增速。
从行业预计增速来看,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测算,预计2020年至2022年中国口腔医疗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8%。
从现状来看,传统的牙科产业中,中国的制造能力强于设计的能力,加工和拼装的能力会强于原研的能力。
为了加大国产器械的替代占比,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国产口腔医疗器械的支持力度。
2019年《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 年-2025 年)》中明确要求聚焦口腔科技发展和临床重大需求,加强口腔疾病防治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并指出要加快种植体、生物3D打印等口腔高端器械材料国产化进程,加快适宜技术和创新产品的遴选、转化和应用。
2021年工信部等十部门在《“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中多次把涉及口腔领域的3D打印技术和种植机器人列入重点提升和推进项目。
2022年《“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组胶原蛋白类、可降解材料、组织器官诱导再生和修复材料、新型口腔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
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国产化趋势已经逐步显现,我国的口腔医疗器械正在崛起,并逐渐替代一部分进口器械。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从技术壁垒上攻破,是如今国内口腔医疗器械领域能够实现真正“下沉”的关键。中国所具备的工业端优势,能够帮助口腔医疗器械进一步破局。
而资源的整合,也将是未来口腔医疗行业发展的大方向:从重资产入局,再逐步扩展到中游,并购线下网络和团队,最终攻克轻服务领域,通过供应链的成熟,逐步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或许是未来口腔医疗这一千亿市场发展的主要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