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器械分为骨科手术器械和骨科植入医疗器械两类。
骨科手术器械指的是非植入性骨科手术器械工具,包括牵开器、骨膜剥离器、持骨器、骨钻等。
骨科植入医学器械通常用于骨科治疗,主要用于植入人体并用作取代或辅助治疗骨科疾病的医疗器械,可以分为创伤植入物、脊柱植入物、关节植入物和运动医学植入物。
从全球医疗器械细分市场来看,骨科器械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总额的9%,位列第四;前三位分别是体外诊断(13%),心血管(12%)和医学影像(10%)。
2018年骨科市场规模约为365亿美元,并保持着3.7%速度持续增长,到2024年规模达到471亿美元;此外,全球骨科医疗器械市场集中度高,2017年市场CR6占有率约为80%,仅强生就占用了24.2%,处于行业第一位。
2020年起中国骨科器械市场占中国全医疗器械市场第五位,约342亿元人民币,是高值医用耗材中第二大市场。前四大市场为低值耗材(970亿人民币)、体外诊断(890亿人民币)和血管介入(418亿人民币)。
近年来,我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细分市场最大类别为创伤类,主要是由于我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起步较晚,整体尚未开发成熟。
随着我国居民医疗支付意愿、消费能力的提高和对高端骨科植入产品接受度的提升,脊柱类和关节类产品逐渐缩小与创伤类产品的市场份额差距。
截至2019年,我国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骨科植入医疗器械的市场份额为29.80%、28.23%、27.77%,各细分领域市场份额较为接近,合计市场份额占比超过85%。
就骨科器械几个细分市场来看,创伤类产品一致占据着我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的最大市场份额,目前市场技术成熟,国产化率高,预计未来产品同质化会进一步加剧,产业整合趋势明显。
2019年创伤市场规模达到92亿元,同比增长19.48%,自2015年至2019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76%。根据报告信息显示,在2024年国内创伤规模将达到170亿元,2019年至2024年年复合增长率达13.15%,继续保持较高速的增长。
脊柱类植入医疗器械增速与市场保持一致。2015至2019年,脊柱类植入器械市场的销售收入由47亿元增长至8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6.58%,与骨科植入医疗器械整体市场的增速基本保持一致。以2019年的87亿元为基数,预计到2024年我国脊柱类植入器械市场规模在171亿元左右,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在14.42%左右。
脊柱类耗材根据手术部位不同可大致分为:胸腰椎耗材、颈椎耗材和椎间融合器。根据AlliedMarketResearch的预测,全球胸腰椎耗材占比最大,2019年市场规模达3,020亿美元,预计2027年达到3,59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3%;2019年椎间融合器市场规模达2020亿美元,未来8年年复合增长率达4.7%;颈椎耗材市场规模为1,76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6%。
中国骨科器械行业可以分为三个阵营。
第一阵营为国际头部巨头如强生、捷迈邦美、史塞克等公司。
第二阵营为国内市场头部,如威高骨科、大博医疗;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如春立医疗、三友医疗等。
第三阵营是本土其他中小企业,此类企业产品矩阵单一,不具备技术优势,市场竞争力较弱,不易被头部企业收购。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国内生产厂商越来越重视国产产品的创新,国产医疗器械领域已经不断的在打破外资垄断的格局,从呼吸机已经完全自主制造且在疫情期间积极的向国外出口,再到冠脉支架、骨科创伤等小领域国产化率达到 60%以上, 未来会在更多领域提高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这些年来国产产品的飞速发展也归因于政策的引导和推动,2010 年国务院颁布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加快先进医疗设备、 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到自 2017 年开始的“两票制”、“带量采购”等政策的试点,无一不在引领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
数智化医疗驱动下,中国骨科手术机器人赛带发展迅速。得益于数智化医疗的产业支持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手术机器人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趋势,2015-2020年CAGR在42.6%,预计2020-2026年将进一步扩大至50.2%,而细分领域骨科机器人呈同样的趋势。
骨科机器人于2019年左右开始大规模产业化,受到中国不断扩大的老龄人口以及日益增长的骨科疾病患病率等因素的驱动,预计2020-2026年中国骨科机器人市场CAGR 48.2%,呈现快速扩张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