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调整,专家预计新冠疫情的走势会在1个月之内达到感染峰值,为应对即将到来的疫情感染爆发阶段,我国不少地区近日开展“全民戴口罩”行动,号召开展“全民科学戴口罩,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行动。
而N95、KN95等专业名词在网络上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口罩的标准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那么,这些专有名词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卓明医疗为大家介绍各类口罩的标准出处并分析其异同。
首先,口罩的类型有很多种,市面上常见的口罩类型主要包含:防晒保暖类、装饰类、医用类和工业用类。
其中防晒保暖类和装饰类口罩,在疫情期间不推荐佩戴,不具有防疫功能。
只有符合国家标准的N95类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等具有防护功能的口罩才符合防疫要求。
其次,判断一个口罩是否具有防疫功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标准,正规的口罩外包装,应标注执行标准码。
真正能达到防疫要求的只有这五种标准码:
医用防护口罩【GB19083 2010】
医用外科口罩【YY0469 2011】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YY/T 0969 2013】
日常防护型口罩【GB/T 32610 2016】
儿童口罩【GB/T 38880 2020】
所以大家在买防疫口罩的时候,最好查阅包装上的口罩分类名称以及标准码,防止购买错误,无法实现防疫效果。
至于N95和KN95口罩,其实都属于类N95口罩,N95口罩和KN95口罩之间没有明显区别,实质是在制作和检测上有一定区别。
N95口罩和KN95口罩的防护级别相同,但追寻的检测标准不同,N95口罩遵循的是美国的检测标准,KN95口罩遵循的是中国的检测标准,两者对于非油性颗粒,比如试验用的氯化钠颗粒都具有良好的防护效率,防护效率>95%。
KN95的中文名称: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N95的中文名称:n95医用防护口罩。
虽然这两种口罩在过滤效率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们实际的运用场景是不同的。
kn95比较适合高密度公共场所、接触潜在污染物和污染传播高风险的环境中使用;
n95则多用于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或感染者时使用,因为它有着阻隔血液和体液喷溅的功能,能更好的保护医护人员自身的安全。
在充分了解了其区别以后,我们在日常佩戴口罩中,还需要使用正确的佩戴方法,才能做到有效防护。另外,口罩的累计佩戴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八小时,时间到了就应该更换,长时间佩戴而不更换口罩,容易增加我们感染病毒的几率。
科学戴口罩,对于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预防作用,既保护自己,又有益于公众健康。目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为引导公众科学戴口罩,有效防控疫情,保护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