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高值医用耗材集采逐渐铺开,国家集采、联盟集采、省级集采强力推进。集采规则不断创新完善,集采模式日渐成熟,采购品种范围持续扩大。
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已扩展至消费医疗领域,且中选产品多为国内头部企业的产品。这意味着,国内企业将加速抢占国外企业市场份额,国产替代有望加速到来。
2021年和2022年国家分别开展人工关节、骨科脊柱类医用耗材集采。长期以来,我国骨科耗材市场被跨国企业垄断,其中人工关节的国产化率较低,在开展国家集采前仅有30%左右,但从集采A组中选采购额结果来看,爱康超越捷迈邦美排名第二,春立排名第四,与进口厂商一起跻身人工关节头部企业。
关节国采平均降幅82%,中选率92%。中选的人工关节产品价格从平均 3 万元降到 1 万块以内,降幅达到 80%以上。其中,髋关节平均价格从 3.5 万元下降至 7000 元左右,膝关节平均价格从 3.2 万元下降 至 5000 元左右。
相较于人工关节类耗材,脊柱类耗材的市场竞争格局更为复杂,国产化率不足50%,跨国品牌种类繁多,国产品牌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截至目前,2022年国家级、省际联盟和单独省级集采项目中,共12个项目公布了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其中,国家级骨科脊柱类集采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达84%。省际联盟集采项目中,19省(区、市、兵团)联盟的骨科创伤类集采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最大,高达83%。
2021年国内脊柱类耗材市场销售金额近350亿元,占所有高值医用耗材市场总金额超15%,集采涉及市场规模约310亿元。占脊柱手术量1/3的胸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其耗材平均每套价格从3.3万元下降至4500元左右;
其中,一些知名外资品牌每套平均价格从6万元降至4800元左右。技术最新的胸腰椎微创手术,其使用的耗材平均每套价格从近4万元下降至5600元左右。用于治疗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手术耗材,每套平均价格从2.7万元下降至1100元左右。
从某种程度来说,骨科耗材公司已经走出“国采”的至暗时刻。 国产医疗器械龙头正在国家集采政策的突袭下,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整体来看,集采规则趋于温和,价格降幅缩小,企业承压降低。与此同时,集采不断扩容也成为既定事实。在集采的影响下,一方面,本土企业抢占跨国企业市场份额,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相关产品的销售成本直线下降,企业利润空间提升,从而有更多精力投入产品研发,助力国产品牌顺利突围。
根据国家医保局的答复,下一步,将在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协同推进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业内预计,未来耗材市场将发生大变动。以3-5年的时间来看,集采对于产品体系丰富、技术实力雄厚的国产巨头企业而言是一大机遇,除了市场需求将带来更多增量外,未来整个行业的国产替代也将有望加速,并助推耗材企业加快推出更多创新产品。
**转载于医疗器械创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