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学术机构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的正式颁布。
《新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为130/80mmHg。以新的判定标准估算,我国高血压患者数将由2.45亿增至近5亿,超1/3国人都将成为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市场或将迎来爆发式扩容。
11月15日晚,新华社转载健康中国公众号内容,称国家对于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要求。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
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2005年、2010年、201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防治指南、临床路径等均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目前,国家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
发布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赵冬介绍,《新指南》之所以要调整,基于充分的国际和国内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而且血压水平在130~139mmHg或80~89mmHg的人群多为中青年,下调诊断标准体现了防线前移、加强初始预防的理念,否则我们将错过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危害的关键时机。
同时,《新指南》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减压、减重、戒烟限酒和综合生活方式干预。并且基于已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推荐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包括无心血管合并症、合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史、慢性肾脏病、糖尿病以及老年高血压患者等。
对于一线临床医生来说,分层标准越简化,越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有利于尽快判断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时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教授余静也在发布会上表示,《新指南》推荐心血管高危风险患者积极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低危患者可进行3~6个月生活方式干预,若血压仍不达标,可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雅玲在发布会上指出,虽然下调高血压诊断值使纳入高血压范围的人群增多,用于前期治疗的费用可能略有增高,但用于后续治疗严重并发症,如脑卒中、心梗、肾功能不全等治疗的高额费用会大幅度降低,能显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新指南》发布会上公布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1.降低标准的初衷是为了警醒有高血压风险的人群;
2.将高血压治疗关口前移,希望用前期费用的增高来降低后续并发症的治疗费用;
3.新纳入部分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生活干预或药物治疗。
判定标准的降低,意味着高血压治疗关口的前移,这跟国家现行标准中血压正常高值的判定是异曲同工的,两个标准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是对这部分群体的一个警示和提醒。
《新指南》针对这部分群体有着明确的分类指导,增加了非药物治疗的内容,而非达到标准值就一味地进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也是很重要的治疗环节,慢病管理和数字疗法都能在其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在《新指南》中,将血压值≥140/90mmHg以及在130~139/80~89mmHg范围内,伴临床合并症、靶器官损害或≥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判定为高危患者;对于仅血压值在130~139/80~89mmHg范围且无其余判定条件的群体,则划为非高危患者。
对于非高危患者,《新指南》建议进行为期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之后如果血压值还不能达标,才进入药物治疗阶段。
而生活干预包括了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减压干预、减重干预、戒烟限酒和综合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换个角度来说,之前容易被患者忽视的环节在这里得到了强调。也就意味着慢病管理、数字疗法未来能在这片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慢病管理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难题,它们做的事情是改变一个人的认知,进而去改变他的行为,从而让他获得生活方式上的变化。这对患病群体来说不是问题,对于血压正常高值这类亚健康群体来说,则没那么简单。这类群体的普遍认知是觉得自己并非患病,所以讳疾忌医、拒绝做出改变。
《新指南》在标准降低的同时,也给了3~6个月的缓冲期,如果能在这期间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回归正常则还是正常群体,否则就会进入药物治疗阶段,正式成为高血压患者。有了这样的官方背书,对于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来说更容易进行患者教育,从而将服务落地。
可以看到《新指南》发布的初衷是针对2.43亿的血压正常高值群体,希望对他们起到警醒的作用。传播的过程中,诊断标准降低这一点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好在官方及时发布公告,避免了更深的误解。只是这2.43亿的群体依然值得关注。
文章来源:动脉网